撰文-沈寶莉.圖片-Freepik
「小孩大肆破壞家裡的東西我已經壓煩到極點,朋友給了很多溫暖的關心跟祝福」
「教孩子注音很挫折,大家紛紛分享經驗,也有人傳給我一些專家文章」
—— 網路上被同理的家長留
育兒需要高度專注和投入情感,也需要有身邊的人可以分享喜怒哀樂、一起想想辦法。網路的出現,讓照顧者不用犧牲跟孩子相處的寶貴時光,又能及時得到人與人的連結和支持,儼然已成為現代照顧者們育兒生活中的重要支持管道和出口。只是所有我們分享的內容,也都是孩子願意被分享的嗎?
兒福聯盟(下稱兒盟)調查發現,84% 家長曾在網上分享過育兒的情況。當中有 7 成分享經驗的家長認為自己想跟他人分享育兒心得和記錄,61% 的家長表示會利用網路來整理和回顧孩子的成長,有接近半數的家長則表示在網路上分享育兒情況是要跟親友保持聯絡。而值得關注的是,超過 4 成有分享經驗的家長,是透過網路分享來抒發壓力、尋求支援及認同。
網路、3C 產品的普及確實為我們帶來了很多方便和好處,然而,在網路上分享育兒經驗也面臨挑戰。英國網域公司 Nominet 在 2016 年調查了 2,000 名家長後發現,小孩在 5 歲前平均會被家長上傳 1,500 張照片,可見網上分享育兒情況已成常態。
近年來,歐美各國越來越多專家和學者,開始關注到家長在網路分享育兒的情況及對孩子隱私權之影響,英語世界更出現一個新詞彙⸺「Sharenting」(家長網路育兒分享),這是由「Share」和「Parenting」兩個英文單字組成的,意指家長在網上分享孩子資訊、圖片或影像的行為。2016年,英國《柯林斯字典》(CollinsDictionary)更把「Sharenting」收入年度十大代表字中。
我們在網上分享跟孩子有關的一言一行,可能潛藏許多未知的風險,澳洲兒童網路安全專設組織(Children's eSafety Commissioner) 於2015年指出,大量戀童癖網站的照片都是從孩子爸媽的Facebook或IG裡偷來 。
兒盟調查發現,超過 2 成有分享經驗家長曾在網上分享孩子上廁所或洗澡等會露出身體的照片,更讓人擔心的是,當中有超過2成的家長「從未及偶爾」為孩子的重要部位打馬賽克或用貼圖遮蓋。另外,我們也看到近 1 成有分享經驗的家長有過度揭露孩子資訊的疑慮,包括顯示孩子的學校資訊和名字、直接連結到孩子的社群網路帳號等,而這些資料都有可能使孩子淪為綁架犯或犯罪份子鎖定的目標。
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更在2018年接受BBC訪問時便指出,犯罪份子只需從父母的社群網路帳號收集孩子的姓名、出生日期及住址資料,便可製造孩子的假帳戶及進行借貸。巴克萊銀行預估在2030年時,有三分之二的18歲以上假帳戶是透過家長分享育兒訊息而出現的,並會每年產生6.67億英鎊的支出。
除了過度透露孩子個人訊息的風險外,在網路群組分享前,你有問過孩子嗎?
國外最有名的例子,是 2 年前,美國女演員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在自己的 IG上分享了 1 張她跟女兒滑雪時的合照後,女兒在照片下直接留言說:「媽媽,我們有討論過,如果沒有經過我同意,妳不能發布任何跟我有關的東西」。歐洲地區也曾出現過孩子因不滿父母分享自己的照片和資訊而告上法院的新聞事件。
兒盟的調查發現,只有 1 成左右有分享經驗的家長會在每次分享前詢問孩子意見。但 BBC在 2017 年的一份研究已經指出,四分之一的10至12 歲英國小孩對父母在網上分享自己的事情感到尷尬。有研究顯示 9 歲時孩子便開始對父母在網上分享自己的事情有強烈反應,他們尤其覺得對父母未事先告知或詢問感到失望。
我的小孩這麼可愛,真的不能分享嗎?美國哈佛法學院講師 Leah Plunkett 在她探討家長網路育兒分享的書中,曾建議家長除了在網路分享育兒經驗時,要去保護孩子童年和青少年的獨特生命階段外,更可以視為一個培養孩子成為獨立個體且參與民主的過程。她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分享跟孩子有關的事,而是讓孩子一同參與分享這件事。」
見證孩子成長固然重要,但陪同孩子參與他們自己的成長,不也是一件很值得讓人期待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