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莊全.圖片-Freepik
隨著網路社群的興起,新世代兒少也會開立自己的社群帳號,除了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也抒發心事,社群平台可能是兒少展現自我的舞台,但也有可能會收到許多超乎預期的訊息。究竟在分享生活跟個人隱私保護之間又該怎麼拿捏界線,網友是否都是友善的?我們可以如何跟孩子討論,並且引導孩子分辨呢?
網路世界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角落,不經意陷入這些黑暗漩渦的兒少,可能歷經哪些險境,進而一步一步陷入深淵。本篇文章將一步步拆解,這些不懷好意的網友,又是用什麼方法讓兒少掉入陷阱當中。
根據兒福聯盟(下稱兒盟)2018 年調查,發現 85.8% 學生曾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並有近4成兒少曾用交友 app,可以看出兒少非常容易跟網友接觸、認識。而且,在網路世界裡,兒少容易在不清楚對方真實身分的情況下,掏心掏肺的與對方交往,令人擔心他們容易因此陷入險境。 兒盟在實際服務工作中,也常常看到兒少面對陌生網友以「親密」之名,索取兒少個人隱私資料之實。
兒盟失蹤兒童與少年協尋服務社工提到,曾經服務過的一個案例,故事如下。
13歲的小米就讀國中一年級,因為在學校與同學有些摩擦而變得孤立,便下載交友軟體, 希望能認識其他朋友。每天放學後都躲在房間使用手機,不跟家人聊天互動,與家人越來越有距離。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成年男網友,知道小米未成年仍主動追求。每日噓寒問暖,更是甜言蜜語的稱讚小米是個可愛、漂亮又溫柔的女生。更說他可以去學校接小米,希望小米能透露更多個人及日常生活習慣的資料。
一般來說,我們都不會輕易在網路上曝光自己的個資,也不會隨意提供 GPS 位置分享、真實姓名、住所地址給陌生網友。但小米很猶豫, 讓自己的「男朋友」知道自己就讀的學校班級好像也沒什麼不對。呼應兒盟 2020 年的調查,有 36.6% 的兒少會給網友這些隱密的個人資料, 相當於 10 位兒少之中,就有快 4 位會讓不肖網友握有自己的個人資料。若對方經過網路搜尋交叉比對,孩子的位置與人身安全將受到很大的威脅!
除了拿到個資,網友想要的可能比你我想的還更多。2018 年兒盟調查便發現有超過 1 成的兒少曾接受網友單獨跟對方外出的要求,願意單槍匹馬與素未謀面,甚至連對方資料一無所 知的人碰面,這些孩子可能都未曾被教導過, 在碰面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危險,該如何面對、 脫身與求助,就像剛剛故事中的小米。
在經過一個月的噓寒問暖後,男網友便以小米男友自居,聊天內容都是談論男女朋友,應該要坦誠相見、有身體接觸等等話題,並且持續傳送暴露身體的照片,期待小米也回傳自己的照片。從一開始先要求小米拍性感照片就好,然後一步步提出想看裸照的要求。小米只要拒絕,男網友就威脅小米若不提供照片他就會出軌,甚至會尋死。這些言行舉止讓小米覺得有 一個人這麼在乎自己,感到倍受重視,但也擔心男網友會不會因為這樣真的想不開,而不知所措。
事實上,小米不是單一個案。兒盟 2020 年調查顯示,推估全台約有 20,000 名兒少為了維持關係而願意交換裸照。調查也同時指出,使用 app 數目越多或使用時間越長的兒少,更容易不小心曝光自己的個資,或遇到網友不當要求的情況。
家長的陪伴及關心,除了可減少孩子對網路的依賴,也可在網路危險事件發生前阻止憾事發生。多多觀察兒少平時的交友狀況,也陪伴孩子一起瞭解、認識網路上的陷阱,與孩子一起預先知道在跟網友互動的過程中,什麼樣的狀況該警覺並識破對方的不良意圖。在知道網路上的危機跟網友手法後,我們可以留意幾個孩子被網路誘拐者盯上後,很有可能會出現的徵兆,適時地介入孩子的網路使用。
這個app上的圖片 一小時就會不見,你可以安心傳給我
透過遊戲、日常關心,慢慢讓人卸心防
你不給我,我就去學校找你
以假裝送遊戲點數或拍內衣廣告來騙裸照
以假照片高顏值取信被害者
老公才不會隨便把老婆的照片給別人
我先給你看我的裸照,你再給我看你的
我最喜歡妳這種肉肉的女生
你不給我,就代表你不愛我
孩子突然地遠離或疏離家人
孩子得到一些來自你也不認識的人寄的信件或禮物
在孩子的手機、平板上出現一些色情內容
孩子在接聽一 些不知名的來電, 撥打你不知道的號碼, 且無法解釋是在跟誰通話
當你進到孩子房間時, 他們會迅速地把手機、平板收起來或切換到別的頁面
無可否認的是,在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很多的社會連結、同儕相處、休閒娛樂,無可避免會使用到各種手機 app。它可以是孩子彼此間聯絡感情、休閒紓壓的工具,然而,裡面的一些機制或功能,也可能為不肖網友所利用。
以下是兒盟整理兒少常用 app 潛藏的四種風險:
很多 app 平台沒有明確的年齡分級制度,除了 12 歲以下可以透過 YouTube kids 篩選內容,其他因為沒有年齡分層限制,兒少很容易接觸包含暴力、裸露等,不適合自己 年齡的內容。此外尤其像是 TikTok (抖音),甚至可能參與危險的網路挑戰。
對有些兒少來說,網路世界比現實 更多采多姿,在 YouTube、TikTok (抖音)、Facebook 上的影片,沒 有限制觀看時間且設定自動播放, 或是像 Dcard 等社群論壇,因為一 直有可以觀賞或討論的文章,就容易一直使用而花費太多時間,無形中也會讓孩子擔心跟不上這些最新資訊而產生焦慮。
像是 LINE、Facebook messenger 這些以通訊功能為目的的 app,使 用者都能發送自己的定位外,孩子最近很流行的 Zenly(冰棒),甚至可以追蹤使用者的移動距離跟歷史軌跡,以及最常出現的地點等功能。 這不但容易曝光自己的生活圈,更讓陌生網友可以直接瞭解與鎖定自己的行蹤。
此外,Instagram 的聊天室還有讀取訊息後,訊息就會消失的即焚模式,容易讓兒少放下提 供私密照片的心防。
為了增加使用者在平台上的互動與連結,Facebook、YouTube、 TikTok(抖音)等等都有留言評論的功能,有時這類匿名的公開評論, 可能會直接攻擊發佈訊息的兒少, 對兒少帶來傷害。甚至因為需要透過 LINE 等通訊軟體以維繫學校的朋 友關係,容易成為霸凌的工具,如建立這裡沒有 XXX 的群組等。
工具的使用都是一體兩面的,當我們了解這些 app 的功能與可能產生的風險之後,除了預先讓孩子一起瞭解,更重要的是,當孩子要使用軟體前,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設定 app 的隱私功能,例如發文的權限、何時才能發佈自己的定位或位置、關閉定位功能等。跟孩子一起建立社群帳號,在過程中也慢慢練習孩子的判斷能力,增加孩子的數位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