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鈞培.圖片-Freepik、ぱくたそ(www.pakutaso.com)
除了理解網路安全基本原則外,我們也可以嘗試與孩子進行更多討論,充實孩子的思想,讓他們有機會能長出屬於自己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透過不特定時刻的閒聊,讓孩子分享在同學、朋友之間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偶爾,模擬一些較負面情況並設想回應方法,例如:當漸漸不喜歡這個朋友,該怎樣與他保持距離?如何拒絕讓自己不舒服的要求?或更甚者,當秘密被朋友傳開,該怎麼面對?已經破裂的朋友關係,還可能修復嗎?等等。
透過這些在生活中經驗的交換與討論,厚實孩子交友的能力,打好面對人際難題的基礎。那麼,當孩子開始在網路上和陌生人聊天,或在遊戲中認識網友,這些原則與演練也都將是他們與網友互動的基石。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協助孩子了解網路世界的匿名性,會讓很多事情並不如現實生活容易判斷。網友的自身描述不一定真實,提出的要求也不一定友善。當對方提出哪些要求時,我們需有所警覺,遇到無法判斷該如何回覆時也需要練習先拖延,再趕緊找可信任的大人討論的能力。
不能暴露的個人資訊,並且被索取時要特別警覺:手機號碼、真實姓名、私密照片、 帳號密碼、學校資訊、自己身穿制服的照片、提出金錢與虛擬貨幣的交易需求。
孩子們可能會對這些關鍵字覺得困惑,如果我跟某個人是好朋友,為何我不能讓他知道我的本名或是學校?此時便可與孩子說明只要曾上傳過的資料,就算是在私密的對話群組,都可能被複製、截圖後再轉傳。若傳到不肖人士手中,就有可能因此被陌生人公開私密照片或個人資訊,更有機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被攻擊、綁架、威脅等等。需要特別注意,在討論中,我們仍要讓孩子對人保持一定的信任,認識網友需要謹慎,但並非草木皆兵的焦慮。
合理的情況下,我們不該在關係中失去對朋友的信心,網路上也並非全都是歹人。但萬一孩子遇到糟糕的網友,被騙了錢,或有其他不當對待,該怎麼辦呢?
此時,最重要的是成為孩子的支持者。即便心中再怎麼感嘆,也千萬不能說出「當初怎麼不小心一點」、「早就跟你說……」這些檢討受害者的語言,或是該怎麼改進的討論。這些都要放在更後面一些,而不是第一時間拿來跟孩子說。
被一個自己信任、認為是朋友的人欺騙,當事人一定非常傷心難受。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在意他的感受、心疼他的遭遇,同時讓他知道,就算他在某個瞬間判斷有錯,他的人格自尊或自我價值,不會因此損壞,真正該譴責的,是欺騙他的人。
我們可將思考方向轉為如何把這次的痛苦挫折,化為未來孩子成長的養分,成為孩子增加「數位韌性」的機會,以讓他們未來即便沒有成人的協助,仍有面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注意到孩子對網路已經進入「沉迷」狀態,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禁絕」,而是跨過沉迷的表象,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與困境。
許多研究都指出網路成癮的成因複雜,並不只是單純的喜好問題,就像成人並不會只是單純喜歡喝酒,就因此成為酒癮患者。與成癮相關的大腦運作,較常見的說法是與酬賞路徑(rewardpathway)有關。酬賞路徑是哺乳類動物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機制,當我們在生存機制獲得滿足,例如和夥伴共同完成了一個重要挑戰、吃了一頓飽足的飯、愉快的運動等等,都可能活化大腦的酬賞路徑,分泌多巴胺等物質,產生愉悅的感覺。然而,酬賞路徑也有可能被其他物質活化,當一再接受物質刺激,加上一些心理機轉,就可能有成癮的現象產生。也就是說,孩子沉迷網路不一定單純只是因為「喜歡」,我們更需要注意到,也許是他在真實生活中的「匱乏」。
成長總是艱難,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也曾想逃到一個比學校和家庭都愉快的地方。
逃避雖然可恥,有時卻也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法,我們需要明白這是孩子「求生存」的手段。譬如,相較現實世界的不可掌握,網路世界有很明確的酬賞機制,在遊戲裡打怪就會掉寶、會升級,會越來越厲害,甚至一定程度的課金,就可以讓自己成為網路世界中威風凜凜的存在,獲得確實的成就感。又例如,無論何時,網路上的人似乎總是比較溫暖,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越遠,溫柔的話說起來也容易許多。
於是,要將孩子從網路的舒適圈拉出來,需要對孩子在現實生活的狀態有更透徹的理解,理解這可能是「求生存」的手段,便可明白為何直接斷網或禁絕,常常是換來更強烈的親子衝突。協助已有成癮傾向的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與耐心,來幫助他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家長也可撥打諮詢電話,尋求專業親職教育協助,透過專家的經驗,或許能有更多可能的眼光和方法。
18 歲以下孩子的家長「爸媽call-in 專線」 0800-049-880
13-18 歲青少年「踹貢少年專線」0800-001-769
12 歲以下兒童「哎喲喂呀兒童專線」0800-003-123
其實,預防各種成癮最好的方法,就是與真實世界擁有足夠的連結。作為家長,並不需要安排一個讓孩子都不會挫敗的溫室,而是應該讓孩子充分明白家長可以成為他的後盾,陪他練習各種生命中的難題。此外,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能總是手機不離身,總是在孩子提出需求時說「等一下,沒看到我在忙嗎?」讓我們與孩子建立聊天與交流的習慣,在日常中提供支持、協助與關愛,這些都會讓孩子在面 對人生挑戰與挫敗時,擁有足夠的復原力。而這些交流與支持的練習,無論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兒盟根據多年來實務經驗,並參考紐西蘭Netsafe 組織的網路安全家長工具包(Online Safety Parent Toolkit),設計出《Beat Box 上網安全百寶箱》家長手冊。透過手冊中的四大步驟, 警覺BE-AWARE、探索EXPLORE、約定AGREE、教導TEACH。手冊中提供各種簡單、具體的方式,讓家長與老師能帶著孩子討論如何在網路上保護自己的隱私,遇到千奇百怪的網友時該如何應對。